close

173影音live秀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醫師:「退化」性膝關節炎,真正病因不是「退化」!

歷經百萬年的演化,人體膝關節構造之精緻完美,理論上,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像是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一○%;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沒受過傷(占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九○%),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

中年(四十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最後,就只好換人工關節。這樣的傳統療程並不能根治「退化」性膝關節炎,反而讓各種另類療法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花錢事小,因此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

根據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主任的長期觀察以及十年來的研究,這九○%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三、四十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五十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內側皺襞終其一生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不同,而造成膝關節不等程度的「退化」。當內側皺襞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時,就會磨損股骨表面的軟骨。內側皺襞本身被重複夾擊而產生的發炎現象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軟骨磨損或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掉到關節中,產生更多不正常摩擦而導致軟骨加速破壞,致使膝關節繼續「退化」。

本文節錄:【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


作者/呂紹睿

1958年生於新竹竹東──當時任教臺大醫學院的父親,應鄉親父老之盼,返鄉成為小鎮醫生──因而在醫院出生、長大,也從小見習父親的醫者風範,並走上「醫療拓荒者」之路。

現職

慈濟醫療志業膝關節健康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主任

教育部部定教授

 

學歷

陽明大學醫學士

日本福岡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芝加哥 Rush-Presbyterian-St.Luke 醫學中心研究員

德國杜冰根大學外傷中心研究員

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中心骨科研究員

 

經歷

大林慈濟醫院 教學副院長

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醫療中心主任

嘉義基督教醫院 骨科、外科部主任

嘉義基督教醫院 關節鏡及關節重建中心主任

澳洲雪梨大學 骨科訪問醫師

瑞士伯恩大學 骨科訪問醫師

 

部落格:踏腳石─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棲息地

blog.xuite.net/srlyu/wretch
 
【中央網路報】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222/2588065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eresadiagcf 的頭像
    theresadiagcf

    5i383絲襪美腿寫真

    theresadiag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